王宏;王福;胡云壮;田立柱;施佩歆;李建芬;陈永胜;商志文;姜兴钰;袁海帆;杨朋;文明征;王兴;杨怡;王建龙;【研究目的】贝壳堤及堤间低地系统作为重要的复合地质体,记录了渤海湾西岸、西南岸贝壳堤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岸线位置与海陆变化。前人基本查明了贝壳堤的时空分布、解释了成因,并将它们归入“沿岸堤—海岸平原”体系。但是,这些基本认知数十年来很少再有新的发展和充实。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破坏了贝壳堤,堤间低地地貌也发生巨变,以至于渤海湾贝壳堤研究伴随着仍未解决的大量问题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以作者所在团队40余年的积累为基础,系统研究了渤海湾贝壳堤,查明其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并试给予新的分类,期望为今后海岸带预测与沉积地层学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文引述了国际上沿岸堤—海岸平原和障壁岛—潟湖两大体系的形成、区别和两个体系的转换,以及潮滩堤和障壁岛两个案例、侵蚀斜坡等研究成果。同时,另一篇论文(及详细的附件)(商志文等,2025)专门论述了渤海湾各道贝壳堤所有能找到的横截面原始材料,包括前人和作者的第一手野外原始记录与照片、堤与相关泥层的物质组成、微地貌及~(14)C年代学数据,绘制了贝壳堤—堤间低地时空分布图并尝试进行了堤与气候事件的对比。这是迄今为止对前人和我们自己贝壳堤研究的最为全面、详细的总结。在这些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得以进一步探讨贝壳堤及堤间低地的基本特征、成因与分类。【研究结果】(1)强调潮坪先经历了海进侵蚀,侵蚀历时数十年到数百年,形成了位于潮间带—潮下带上部的斜坡,遂即成为贝壳堤堆积的底板。(2)贝壳堤的初期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温和的环境后,堤的中部,可分为岸进型和侵蚀型两类。后一类在近2 ka以来成为堤的主要类型,堤内发育众多侵蚀面,显示持续至今的海侵过程,并因此丰富了此前提出的“新海侵”观点(王福等,2023)。堤自身的历时,同样需要数十年至数百年。(3)根据驻留时间效应校正(李建芬等,2015;Shang et al.,2016;Li et al.,2021),对再搬运的~(14)C校正年龄数据做了进一步修正,获得了各道堤的起讫时间:V堤:6.27~5.53 ka,IV堤:5.05~4.07 ka,IV-I堤:4.85~4.74 ka,III堤:3.3~3.1 ka,II-1堤:2.11~1.82 ka,II-2堤:1.59~1.2 ka,II-3堤:1.45 ka~?和I堤:1.1~0.08 ka。(4)讨论了形成贝壳堤—堤间低地的边界条件,包括ESL(与冰融水质量相当的海面)、GIA(均衡补偿)、L1(新构造)、L2(自压实)和L4(沉积作用)等,并初步定量地论证ESL在约7 ka以来从约﹣5.4~﹣3.5 m(Lambeck et al.,2014;Peltier et al.,2015)高度缓慢上升的背景下,GIA+L4与L1+L2的博弈基本上是“零和”过程,导致渤海湾西岸约7 ka以来长期处于潮间带深度,从而有利于准障壁岛型贝壳堤的形成和堤后低地长期保持准潟湖状态。相反,渤海湾西岸现代高程的明显加高,很可能是先民农业集约化的水土流失所致,但这晚于贝壳堤—堤后低地在潮间带深度出现的时间。(5)论证了渤海湾贝壳堤和路易斯安娜州潮滩堤的中全新世海水影响最远端—海侵最大边界这两条界线与第一道最老堤的出现之间是数十公里宽的低地、时间跨度约0.5~4 ka,Nayarit也是如此,这可能反映早全新世沿海地区的海面上升—可容空间偏大致使第一道堤的出现存在“时空滞后”,成为与全新世近海沉积滞后(快速海侵时沉积供给跟不上而形成海相层底部粗粒滞留层,姜兴钰等,2022)具成因关联的另一类陆上地貌—沉积滞后。(6)贝壳堤平原和潮滩堤平原的空间规模约100~200 km长、约30~100 km宽、数米厚,总体积约15~100 km3,历时3 000~6 000 a。贝壳堤、潮滩堤是海岸带线性砂体的一个特殊的准障壁岛类型,其与堤后含有机质的准潟湖共同构成重要的海岸带复合体。【结论】根据上述,本文提出介于沿岸堤—海岸平原和障壁岛—潟湖两大体系之间的“准障壁岛—潟湖”的次一级概念,渤海湾贝壳堤和路易斯安娜州潮滩堤均属于这一新的亚类。这一尝试性的沉积学新分类方案和贝壳堤-堤间低地较大尺度的时空规模,期待可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进入21世纪后,海面上升加速与沉积物供应减少导致海岸带可容空间出现新的增加(van der Spek,2018;王福等,2024),将使天然岸线和人工岸线(海堤、闸口、围海造陆区块、码头、养殖池堤坝和亲水岸线等)无一例外地进入“障壁岛”模式,这是对始自约2 ka的“新海侵”的继续。另一方面,贝壳堤研究可为渤海湾新出现的天然贝壳滩+米草滩+牡蛎藤壶滩复合地质—生态系统研究和天然贝壳堤岸段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2025年02期 v.48;No.190 1-43+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3K]